师者德孚,风范永垂 ——追忆何德孚教授

发布时间:2020-09-07  阅读次数:2893
 
图1、图2 刘榴老师书法

 

图3  从右至左:刘榴老师和何德孚老师、吴祖乾老师、黄海谷老师

 

今年3 月中旬,新冠病毒来袭不久,焊接同行群中突传噩耗:上海交通大学何德孚教授不幸于 3 13 日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病逝!       

真正令人难以置信!何老师年过八旬,但依然是在交大上班时的模样,行动敏捷,思路清晰,踊跃参与着一些焊接学术活动。后来,听说生血液病住院了,但断不至于如此快的就告别人生。说真的,人们只能嗟叹:生命真脆弱,医学太无能!

这是一个大家不愿接受、但又是一个冰冷而无法改变的事实。知道何老师故去的消息不久,我打电话问候了何老师老伴龚教授,望她节哀顺变,并说当防疫情况许可时去看望她。

半个多月前我去看了龚老师,因何老师去世已经四个多月,龚教授(复旦大学医学院 - 原上海医科大学)的情绪已略显平服。谈起何老师,龚教授说:“何德孚这个人平时处理事情不会考虑个人私利。已经退休了,还在忙着焊接的事情。不管在交大上班,还是退休以后,他忙的事从不和家人提起。这一次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退休以后记了整整四大本读书笔记,都是有关焊接方面的事情,写得非常工整,儿孙们看了都为之动容。” 我知道,龚教授所说绝非溢美之词。

离开何老师已经永远离开的家,思绪难已,忆及这些年和何老师的文字交往,顿觉自己应当写点什么,以作为对他的追思。

我于 1987 8 月进入轻工业上海焊接技术研究所,从那时起认识何德孚老师。研究所以上海交大焊接教研组为基础,分若干研究室,每个室都由当时国内该领域卓有成就、名重一时的教授作为领头人,比如,朱正行教授领衔电阻焊室;王锬教授领衔焊接材料室;齐志杨教授领衔精密焊接室…… 何老师的研究室以研究管材焊接为主。每个研究室的规模都不大,多不过五、六人,少则两、三人,平时如无必要,各室之间互动不多。

何老师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严肃,不苟言笑,讲话直率、嗓门大是他的特点。日常的行动总给人一种行色匆匆、有事正待处理的感觉。在与人交往和工作中,他少有客套、务虚的铺垫,往往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会据理力争,但这种争论只是一过而已,需要钻研那么多科研问题,需要精益求精地备课,他胸中根本没有存储这类琐事的空间。相处稍久,人们都会习惯他的这种脾气。然而,对于品性、价值观之异同者,何老师则向来秉持“道不同,不相为谋”,‘敬’而远之。尝曰,吾擅之事,彼等不会;彼等喜作事,吾不为也。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和何老师有关的两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一件是我请何老师提供咨询的个人私事,一件则是交大焊接教研室主任的推选。

1990 年稍后,我老家朋友的孩子考进交大少年班,升二年级时需选择专业,全国招生的少年班仅 20 名学生,学校基本上满足个人所选的志愿。工业外贸系当时极热门,小孩本人很想去该系。我请何老师谈谈看法,何老师不以为然,他言简意赅地说,挑选专业应该以‘可读性’为主(原话),他说,工外系的优势就是外语教学,有外籍老师上课,将来工作单位、效益可能不错,少年班学生选择这个专业可惜了!年轻人更应挑选‘可读性’强的专业,打下扎实基础,方能有利于将来的发展。结果,这个小孩听从了我转述的建议,转而挑选自控专业,后又去新加坡南洋理工读硕博,如今个人事业发展很好。

所说选举是这样一个过程:当时,由于某种特殊背景,交大焊接教研室主任人选(同时也是研究所所长)的确定碰到难题,经多方协商,大家一致同意投票选举,即协商推选几名候选人由焊接教研室所有人员无记名投票,一人一票,公开选举。结果,本人积极性不高,选前也不被看好的何德孚教授一举当选。对于这个结果,人们评论很简单:“公道自在人心!”

1995 年离开焊接所到振华港机(后改为振华重工)工作,和何德孚老师的接触反而多了起来。振华产品以出口为主,项目合同均规定必须执行的外国标准。因工作场所不在上海,不能每天回家,业余时间我多用来翻译国外标准,以满足公司项目所需,其中主要是美国焊接学会(AWS)的焊接规范。从 1996 年起为公司翻译以满足公司内部使用起,到后来 AWS 授权我翻译的几部规范,何德孚老师一直是我邀请的译文审稿者。

和一般审稿者不同,他还常常结合他深厚的焊接学科基础,借审稿之际专注研读规范条款。过去,他很少接触 AWS 的标准文献,通过审稿,他十分欣赏 AWS 焊接标准的系统、权威。在请他审核 2010 版《桥梁焊接规范》译文时,我介绍了这部规范对熔化极实心焊丝气体保护电弧焊方法(GMAW)的种种限制,他审稿的同时,就认真研究规范各章相关条款,并结合他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撰写了 “冷搭接 - GMAW 焊缝值得警惕的一种未熔合缺陷 (美国桥梁焊接规范读后之一)” 一文。2013年前后,他负责编写《大辞海》材料工程篇中的焊接条目时,还特地向我要了最新版 AWS A3.0《标准的焊接术语和定义》作为参考。当他了解了我对一些科技类译文中一些常用词的译法有不同看法时,就鼓励我写成文章发表。

何德孚老师多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材的焊接,各种材质的管材在国民经济和各类工程建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板材加工成管材,以及管材之间的连接,焊接是主要手段,这些年来已在国内发展成巨大的产业群。为了了解有关情况,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不经意间发现多年来何老师在国内各种学术型会议和多份科技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文。

写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母校交大。每个考进交大的人接受入学教育时必然要知道的交大特点:“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老交大实施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何德孚老师 1961 年毕业于交大机械制造系(5 年制),一直留校任教。从何老师的研究领域和发表的论文看,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只是焊接工艺,还包括焊接电源,焊接冶金,自动控制等,广泛涉及机械、电学、电子、光学等诸多领域。

退休以后,何老师也闲不下来,他说:“退休很多年了,一直在读点‘书’。目的是弄清退休前未及理清及不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以求延缓衰老、积极‘养’老和自得其乐。同时也在有心得的时候动手写点文稿,以为社会作点力所能及的回报。”

写到这里,何德孚老师的形象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忠诚教育事业,科研硕果累累,为人正直坦荡,唯独不善钻营。

何德孚老师,安息吧!

 

图4、图5 何德孚老师的读书笔记

作者:刘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