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水压机”现街头,“工匠精神”永传承

发布时间:2022-02-28  阅读次数:1338

2022年1月26日上午,在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在沪建成投产60年之际,由万吨水压机大修后废弃零件创作制成的艺术装置在上海市文化宫、上海工匠馆前揭幕。上海工匠馆门口,三段圆柱体巍然耸立,在沪上最繁华路段的街头向市民展示着上海产业工人“万吨重担万人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干劲,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永久传承。

万吨水压机建造参与者、九旬老人、上海焊接界老专家黄家华先生应邀参加揭幕仪式,他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切割面,当年造万吨水压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建议在上海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1959年2月14日,江南造船厂举行万吨水压机开工典礼。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万吨级水压机,要建成属于自己的万吨水压机,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经费、没有同类设备可以参考的“三无”困境。万吨水压机的大部件需要用特大型的锻件和铸钢制作,当时我国没有这么大的钢材,只能用拼合的办法,把许多铸件和钢板焊接起来。然而,四根大立柱,每根长18米,粗1米,重80吨,采用传统“电弧焊”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当时江南造船厂以唐应斌、宋大有、黄家华等工程师为代表的一批焊接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到国外新技术“电渣焊”可以解决。经过千百次试验,“电渣焊”后的焊缝完美解决了四大立柱的建造。面对制造的多项难题,上海产业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土办法、穷办法、巧办法,接连闯过“金(金属切削)、木(起重运输)、水(水压试验)、火(热处理)、电(电渣焊接)”五关, 1962年6月22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建成并正式投产。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台锻压设备,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首台万吨水压机作为我国首批自主研制的基础性重大装备,为我国的造船、电力、冶金、矿山、国防等行业锻造了许多重量级部件,为我国重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如今,仍在上海重型机器厂轰鸣作业。

2009年,万吨水压机大修,部分废弃零件存储于江南造船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立柱。市总工会获悉后,决定将立柱变废为宝,制成艺术装置放置于市工人文化宫门前,将这个被收入教科书的“国宝”搬到百姓生活中,以此讲述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们在建造万吨水压机过程中,知难而进、奋发图强、突破壁垒、创造奇迹的动人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根据人民广场整体景观和文化宫门前局部景观环境,上海大学美院团队设计出了“三段立柱”与“三段背景墙”形态,让带有粗犷工业美感的万吨水压机实物立柱巧妙融入城市景观之中,与上海工匠馆内1:8.5的“万吨水压机”模型,以及馆内铜铸背景墙上讲述的江南造船厂等制造的国内首台万吨水压机故事遥相呼应。该艺术装置由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蒋铁骊副院长负责设计,江南造船厂的上海工匠陈景毅参与焊接制作。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共同为装置揭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鸥,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等领导和有关专家出席揭幕仪式。

“万吨重担万人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万吨精神”,作为上海制造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释放着光芒和能量,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新人砥砺奋进,勇攀高峰。

 

 

 

 

 

 

(卞寂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