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同守“沪”—上海市焊接学会理事单位在行动(一)

发布时间:2022-04-12  阅读次数:1475

    三月以来,面对肆虐疫情的挑战,上海市焊接学会所属理事单位,一手抓抗疫,一手保运营,坚守在抗疫生产第一线。学会理事、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杨学勤和一群“焊接人”,坚守岗位,与疫情展开赛跑,谱写出一幅生动的抗疫篇章。下面是他们抗疫奋战纪实。

 

擘画战“疫”同心圆 奏响焊“线”最强音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焊接人”战“疫”群像

 

一大早,进入位于松江一隅的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所区,还未行至车间厂房就隐隐听到一阵阵机器设备操作的声音。产品旁、设备前,数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操作工人一丝不苟,配合无间,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今年,该所型号任务进度依然紧张,很多航天人在岗位上热火朝天、灯火通明地坚守着,微光成炬,他们在型号科研任务中瞄准成功,脚踏实地、知责尽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强军首责”使命,迎接疫情和科研双胜利的曙光。

 

杨学勤 学会理事:

“我也得留守一线。”当得知浦西区域实行全域静态管理的信息,该所科技委主任杨学勤在执行长征六号改首飞任务回沪的第二天就返回单位,当起了科研生产的“助力员”,悉心询问宇航领域疫情防控情况及型号研制生产进度,对型号生产任务协调把关;当起了职工群众的“服务员”,每天坚持走访车间,关注员工情绪变化,点对点回应职工重点关切,做好员工思想建设和情绪疏导工作;当起了疫情防控的“守门员”,时刻掌握防疫有关信息,确保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任务两不误。

 

胡明华 学会会员:

在型号生产最前线,担心因疫情影响型号进度,响应号召、选择坚守岗位的党员骨干不在少数,主任工艺师胡明华就是这样的一名“逆行者”。为了确保科研任务在严峻疫情形势下“零影响”,他自3月18日疫情爆发初期就封闭留守单位,全天处于“备战状态”,第一时间响应生产要求,开展技术研究和现场技术服务工作,通过细化分解指导要求,实现少人操作情况下,保证环缝和锁底焊缝等关键焊缝的高难度焊接,保证生产流程畅通。

 

鲁兵 学会会员:

在向着一季度“开门红”奋力拼搏的关键时刻,普通人的“逆行”更显可贵。作为所里的返聘人员,鲁兵是有着四十余年焊接检验的“老法师”,疫情爆发后,他接到单位住所战斗的动议后,二话不说立马从家里赶到岗位上,选择在办公室打地铺“蜗居”。检验人员人手不足,他带着1名刚刚工作2个月的“新兵蛋子”组成“超级迷你队”,完成了原本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承担了多个舱段、贮箱的关键工序检验,保障了型号产品的顺利推进。

 

陈伟杰 焊接技师:

3月初的一个深夜,正准备入睡的焊接组长陈伟杰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杰哥,近日浦东要开始封控,焊接组还有不少生产任务需要你带领组员去完成……”睡眼惺忪的陈伟杰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清醒,挂断电话后,他用最短的时间收拾好了行李赶到单位开始了近2个月的所内的“中长期”作战。由于疫情期间所内人手不足,他一人身兼数职,一天的工作下来,防护服里早已被汗水浸湿。“锁底槽焊接难度较大,经验丰富的焊接操工被隔离在家,生产任务即将被按下暂停键!”他得知后立马主动请缨,临危接手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在工艺人员指导下,边学边做,全力以赴攻克难关,保证了贮箱装焊顺利进行。

 

志之所趋不可阻,穷山距海不能限。他们冲锋一线,顽强抗疫,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守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航天人。涓滴之力、汇聚伟力,他们勇做“抗疫情、保生产”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一个个奋斗者化身最美的“逆行者”,展现着航天人的坚守与担当。